这个世界有一个规律,那就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综合素质就必须与之相匹配,对于追求成功的人来说,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成功所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抓牛网,然后通过刻意训练一一去满足,才有可能成功。子玉在深度思考之后总结出了成功者所必须满足的几大“参数”,希望对大家有用。
成功者的第一大特质首先就是精力旺盛,精气神始终在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在现实中的收获更多是他们精气神的变现。比如秦始皇,据史书记载,“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如果他的精气神不在线是无法承受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的。
当然,历史上比较著名的还是朱元璋和雍正。对于朱元璋的工作量,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在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时间中,朱元璋一共处理了包含3391件事的内外各司的奏章一共1660份。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1368—1398),这种工作状态几乎就是复制粘贴的模式,为什么朱元璋会羡慕大臣和藩王的生活,原因就是他的时间都被工作所填满。
还有雍正,他在给鄂尔泰奏折的朱批中曾形容过自己的工作量,表示:“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或多至五六十件,皆朕亲自览阅批发。”
据说,雍正每年只在生日这一天给自己放一天假,他在位期间几乎就是全程与手中的笔黏贴的模式,整个人已经完全格式化。
展开剩余96%记得电视剧《天道》中有一句台词——“一个人要想成事,就必须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这个忍其实就是定力,能也可以理解为精力,你比别人更有定力、精力更为饱满,那么你分配在事业上的时间就更多,成事的概率自然就更大。
这其实和打仗一样,你的精力就是军队,你投入的精力越多,赢得战争的概率就越大。而且,精气神饱满的人单位时间的产出效率也比一般人高,因为,影响生产结果的不仅是生产者的技术,更有生产者的精神状态。同时,精神饱满的人决策能力也更强。
看看那些成事的大佬,还有我们身边那些小有成就的人,哪个不是精力旺盛的体质。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成为精力旺盛体质。首先,我们不排除有些人确实天赋异禀,精力旺盛,但这种体质也是可以后天训练的,比如,锻炼身体,训练自己专注的能力,生活自律等方法。
子玉对于专注这一点就深有体会。以前在写文章时脑中的杂念非常多,所以每次写完文章后人都非常累,但是当自己后边通过刻意训练、专注力越来越强的时候,那种疲惫的感觉慢慢就没有了,反而每次写完之后是一身轻松,每天可分配在工作上的精力也就越来越多。
于是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专注是一个生产的过程,也是一个休息的过程,按照马太效应的解释,一个人越是专注,那么他比别人的生产时间就更多,精力也更为饱满。
再有就是热爱,一个人只有爱上自己的工作他才能从工作中获取成就感和幸福感,那么他的状态也就必然在线。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精力和我们的财富量级是直接划等号的,用曾国藩的话来说就是:富贵看精神。
成功者的第二大特质是,冒险精神极强。耶鲁大学发表过一篇文章,大意是,成功的创业者承担风险的意愿是普通人的2.7倍。这其实很好理解,一个人尝试的越多,那么他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
看看历史上那些事业有成的人哪个不是善于冒险,典型就是霍去病。还有李世民,面对王世充和窦建德两路强敌,萧瑀和屈突通等人都建议撤军,但李世民却力排众议毅然率领三千五百骑兵前往虎牢关大战窦建德,最终拿到了一战擒两王的结果,极大地缩短了大唐一统的周期。
还有李靖,不管是在攻灭东突厥还是吐谷浑的过程中李靖都将冒险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不过呢,李世民和李靖敢于冒险也是因为极度自信,所以,一定要将理智设为冒险的前提,如果像买彩票一样纯粹为了拼概率,那就成了莽夫了。
李世民打仗极具冒险精神 图源/剧照
作为普通人,我们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多尝试,因为,年龄越大,失败的成本就越高,如果一个人在有了家庭之后还不断冒险,那也是没有责任心的体现。
成功者的第三大特质就是成长型思维。历史上所有的牛人都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下子就变得很厉害的,而是在前进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不断进化的结果,典型就是五胡时期的石勒,他虽然不识字,但却坚持让身边的谋士给他读史书,他在听书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着历史经验。
还有朱元璋,为什么他在称帝之后能够驾驭一个帝国,就是因为他在从军之后坚持学习,最终才练出了驾驭帝业的能力。
所以,人和人的差距有时候不在学历,而是在出了校门之后是否养成学习的习惯。就拿子玉来说,我上学时学的是理科,不管是写作能力还是历史知识都是在出了校门之后自学的。
请相信,在如今各行迭代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未来一定属于那些坚持学习、持续进化的人。
另外,要想持续进化,除了学习之外还要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也要多和高人接触,多实践,因为,进化属于一个系统性工程,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反而会进入死胡同。
成功者的第四大特质是,决策能力极强。看看历史上的那些名将,几乎都具备在瞬间决策的能力,仿佛他们仅仅凭直觉就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对于此,子玉也曾深度思考过,其实那些人也不是一开始就具备极强的决策能力,而是通过学习和在小事上不断训练才最终具备了能在短时间内决策大事的能力。
所以,一定要多学习,夯实自己判断事物的基础,然后在小事上不断训练自己的决策能力。
对于优柔果断的弊端,子玉这里以自己曾经看到的一句话来说明: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时想的时间越长,越容易不战而败。
成功者的第五大特质是,积极乐观。这里,子玉以曹操和朱棣两个历史人物来说明。官渡之战前,以曹操手中的牌大家都知道他的赢面并不大,但曹操在面对袁绍的进攻时却自信地表示,“袁绍土地虽多,粮食丰足,那都是给我准备的”。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在白沟河之战中面对李景隆率领的朝廷大军时轻蔑地说:“其甲兵虽多,粮饷虽富,适足为吾之资耳。”
那么,有些人可能会说,那是因为他们赢了,他们的话才正确,但你想想,如果曹操和朱棣在战前连胜利的自信都没有,你说他们能赢吗。人呀,都是先相信、全程自信才增加了成功的概率。
如果你做一件事时自己都没有信心,那么你觉得自己能拿到结果吗,显然概率很小。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自信就是生产力。如果你是带团队的,那么就更得足够乐观,因为,你的情绪和状态最终会决定整个团队的精气神。
这两天,子玉又看到了一句话,大意是,人在最差的情况下也有最优解,那么如何获得这个最优解就要求我们必须状态在线,而状态在线的前提又是,你要足够乐观。
所以,乐观才是人走出低谷的唯一武器。
成功者的第六大特质是,惊人的韧性和抗挫折能力。这里,我们以刘邦为例。楚汉对峙期间,项羽曾经一箭射中刘邦的胸膛,但为了稳定军心,刘邦随后还是强忍剧痛前往军营巡视,这要是没有极强的意志力支撑是根本做不到的。另外,刘邦能够在遭遇彭城之败后及时稳住阵脚、走出在汉中的低谷、坚持在荥阳前线和项羽死磕,都是韧性的支撑。
韧性是成功者的标配 图源/剧照
成功者的第七大特质是,极强的目标感和强大的愿力。看看那些在世俗中取得成功的人,他们都是瞄准一个方向然后重点狙击,就像韩信一样,即使生存面临挑战,他都坚持在军事领域深耕。拿破仑曾说过一句话,“战争的艺术就是在某一点上集中最大的优势兵力”,深以为然。
因此,那些频繁切换赛道、每一次选择都浅尝辄止的人是注定拿不到结果的。
还有就是愿力的强弱,一个人只有愿力足够强,他的动力才越足、意志力才越坚强,更重要的是,强大的愿力往往能获得破局的灵感,因为,一个人二十四小时都想着一件事时是很容易下载到做这件事的最高智慧的,可能这就是量子纠缠的原理吧。
所以,很赞同一句话:心不唤物,物不至。
以上是子玉所总结的成功者的七大特质,肯定不全,大家可以将自己的观点打在评论区,一起学习。
最后,子玉还想说一点,任何人成功的前提都是能做到知行合一。
一起加油!
变法是战国的主题,列国为了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和赵国的胡服骑射热度比较高,长期被大家所讨论,今天就来聊聊胡服骑射。
公元前307年,即位已经十八年的赵武灵王赵雍于春正月大朝信宫,召大臣肥义讨论国事,接着又亲自前往边塞考察,完了就和肥义、楼缓敲定了搞胡服骑射这件事。
至于赵武灵王为何要实施胡服骑射的改革,原因有三个方面,分别为:为了解决赵国的发展问题;为了解决赵国的生存问题;为了更好地对付秦国,进而与秦国争霸。
先说发展问题。赵国在赵敬侯时期迁都邯郸,计划通过南侵卫地进入中原,但却受阻于魏国和齐国的遏制,当赵武灵王即位之后,他打开地图一看,赵国只能向西、向北发展,而西北却是戎狄盘踞的地方,所以,赵国要想拿到扩地的结果就必须解决戎狄问题。
再就是生存问题。在决定实行胡服骑射之后,赵武灵王曾经对楼缓说过这样的话:“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也,奈何?”
这就说明,赵国同时面对来自胡人和中原诸侯的生存压力。北方的胡人问题就不用多说了,这和秦国所面对的来自义渠的压力是一样的。其中,赵国最大的生存压力来自秦国的军事威胁,曾经,赵国也和关东五国一样,将解决生存问题寄托在合纵战略上,但结果却总是让赵国失望,比如:赵肃侯十七年(前333),赵国参与了六国合纵以抗秦,但次年(前332)合纵大计就在秦国用公孙衍的计谋使齐魏攻赵的局面下而瓦解;赵武灵王八年(前318),赵国与楚魏韩燕再次合纵,五国联军伐秦,大战于函谷关,但联军最终还是遭遇惨败;次年(前317),赵国联合韩魏再次攻秦,又被秦国所打败,赵兵被杀八万人,割西都、中阳两地以求和;之后,赵国又屡败于秦国。
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赵武灵王突然醒悟:合纵战略是解决不了赵国的生存问题的,赵国要想真正解决来自秦国的威胁就必须自强。同时,要想专意对付中原诸侯也必须拓地西北获得一个安全的战略空间。
其次就是对秦战略。秦国具有关中地区的山河之险,易守难攻,关东列国由伊洛与崤函地区进攻秦国不断遭遇失败的现实已经验证了这个进攻方案的不可行。赵武灵王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认为,只有西出榆中从咸阳的北面进攻,才是攻秦的唯一道路,但是呢,要想西取榆中就势必要北并中山、云中、九原,将戎狄驱逐于大漠之北才能解除后顾之忧。
所以,赵国不管是要向西北括地,还是解决生存危机,或者落地攻秦战略都势必要向胡人亮剑,而现实又是,传统的中原战车和步兵在机动性上难以抗衡灵活性相当高的胡人骑兵。因此,要想解决胡人问题就必须打造和胡人一样的骑兵部队,而要想打造高质量的骑兵部队就必须在技术层面完全对标胡人骑兵,如装备、战术、服装等。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只有解决北方的心腹之患才能解决生存危机,并获得兵力和战马资源,进而具备攻击秦国的实力和路线图。
这就是赵武灵王要想强军就必须走胡服骑射这条路的核心原因抓牛网,这是客观现实对赵国的倒逼。当时,赵武灵王的决心非常强,表示:“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不过呢,这毕竟是与传统的世俗所对立的,赵武灵王要想实施胡服骑射势必将面临极大的阻力,首先就是来自赵国宗室的压力,尤其是公子成,只要公子成能够赞成,那么胡服骑射就能顺利开展。
于是,赵武灵王就派遣使者去做公子成的思想工作,表示:“寡人胡服,将以朝也。亦欲叔服之,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
公子成呢,是强烈反对,表示,中原是文化高地,是蛮夷所羡慕、学习的对象,怎么能走下坡路呢。同时,公子成还给赵王胡服骑射的想法进行了定义,认为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
确实,人虽然不能克服前进过程中的重力走上坡路,但也绝对不会主动选择走下坡路,这种移风易俗的作为当时是个正常人都会反对,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对赵国人常识和共识的挑战,而人最反对的就是外力对自己认知、行为和习惯的强行改变。所以,我们绝对不能以公子成的反对态度就认为此人没有大局观,可能你当时要身在赵国庙堂大概率也会反对穿上那身你十分抗拒的胡服。
在遭到公子成的反对之后,赵武灵王就亲自前往对方的家里去做思想工作。对于赵武灵王的原话这里就不再详述,其中心意思就一点:衣服是为人服务的,礼节也是为事情服务的,要学会变通,胡服骑射是事关赵国生死存亡、命运前途的大事,如果公子成反对,那就是与祖宗赵简子和赵襄子作对。
这里强调一点,赵国的代郡就是赵襄子在诱杀代王之后,吞并其地所设之郡,赵国吞并胡地早有成例。赵武灵王强调这一点就是证明自己是继承了祖宗的遗志。
赵武灵王强军的意志非常坚定 图源/剧照
很显然,这不仅仅是胡服骑射的事,而是王权和宗室、贵族的一场博弈,赵武灵王也是想通过转移矛盾的方式维持内部的团结,保证强军计划的顺利推行。结果是,公子成面对赵武灵王口中的大义名分只能表示:“今王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命。”
搞定了公子成,赵武灵王不仅能顺利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更是顺带加强了王权。
既然公子成都已经同意了,因而胡服骑射的阻力就大大减小。第二天,公子成就穿着胡服上朝,赵武灵王呢,也就顺势下了胡服之令。
只是,面对这个太过剧烈的变化,庙堂上还是有反对的声音,比如,赵造、赵周、赵绍、赵俊等人。无奈,赵武灵王只能当众对这些人又做了一次思想工作,中心意思就一点,“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人为了自己的目标一定要学会适当变通。
总之一句话,我们不是想变成他们,而是为了战胜他们,同时解决赵国的生存和发展困局。也就是将胡服骑射的性质从一个学习胡人的屈辱行为上升为改变国运的伟大战略。
从赵武灵王在克服实施胡服骑射的相关阻力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此人不仅军政才能突出,更是一个一流的演讲家,且逻辑是异常清晰。所以,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口才几乎就是标配。
在实施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赵国就将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对于赵国人骑射技艺的训练上,呈现出密集性、专业性的特点,一年之后,赵国人就都被训练成高素质的骑兵,骑射本领异常突出。
由于胡服骑射在吸收胡人骑射技艺、穿胡服的同时也大量吸收胡人加入赵国军队,所以胡人的文化也随之渗透进赵国的文化体系,胡人基因也成为赵人基因的一部分。而现实又是,改变人最快速、最彻底的路径就是意识层面的改变,当胡人基因渗透进赵国军队之后,赵军武力的提升、迭代就是必然,赵国变成了一个和秦国一样武德充沛的国家。
前306年,赵武灵王就决定对中山国用兵以检验胡服骑射的效果,此次用兵,赵军在占领了宁葭之后继续西略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回来之后,赵武灵王就向魏韩齐楚秦五国分别派出使者告知自己驱除胡虏的意志。
至于赵国为何要向诸侯传达自己驱除胡虏的意志则又是因为,赵武灵王怕列国看穿自己强军、强化赵国竞争力的意图从而进行干预,为了确保强军目标的实现他就将其行为掩盖在驱除胡虏的行动之下。再说,赵武灵王将自己置于为列国解除胡虏威胁的道德高地,列国也不好干预自己的计划。
和秦国一样,赵国也必须争取一个专意进行变法的时间窗口,这一点非常重要。
同时,赵武灵王还使代相赵固主持胡人的军政事务,以控制代地。
前305年,赵国再次用兵中山国,此次,赵武灵王亲自将兵,以赵绍为右军、许钧为左、公子章为中军,向镐石邑、封龙山、东垣用兵,皆克之。同时,赵武灵王还以牛翦将车骑,赵希将胡、代、赵之众,合军曲阳,进攻丹丘、华阳、鸱之塞,克之。
中山国在面对赵国两路大军的强大压力只能请献四邑以求和,赵王许之。
前303年,赵国第三次攻打中山国。又过了三年,赵军四攻中山,略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在战略上对秦国国都咸阳形成了包围之势。
前299年五月,赵武灵王大朝群臣于东宫,将王位传给太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以肥义为相国,赵武灵王则自号主父。
赵武灵王之所以要做如此安排是因为他想让儿子治国,自己将所有精力都用在拓地这件事上,继续落地向西北略定胡地,然后从云中、九原南下袭击秦国的战略。另外,总是从邯郸出兵成本太高也是促使赵武灵王作出这个决策的原因之一。
攻秦战略要求赵武灵王必须将所有精力集中在军事上 图源/剧照
当然,赵武灵王如此也是为了防止赵国新拓地和赵国本土的分裂,为了消化新开拓的地方、保证其和赵国本土的粘性,赵武灵王也只能如此。
为了勘察秦国的地貌以进一步确定攻秦战略赵武灵王甚至还伪装成使者出使秦国对秦地和秦王本人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当赵武灵王此次伪装出使秦国的事情曝光之后,秦人的反应是,大惊。
前296年,赵武灵王出巡新地,至灵寿出代,西会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之所以要走这一步是因为,赵武灵王在观察秦国之后发现,以赵国的军力不足以落地攻秦的战略。由此可见,赵武灵王此人是深谋远虑。
次年(前295),赵国彻底灭掉了中山国,将中山王迁于肤施。
但正当赵武灵王准备落地自己南下攻秦的战略时赵国却发生了公子章作乱的事,赵武灵王也因此被饿死于沙丘宫,自此,赵国的攻秦战略也因为内乱而成为泡影。
不过,攻秦的战略虽然没有落地,但胡服骑射毕竟实现了赵国强军、扩地的目的,还极大改变了赵国的生存状态,强化了其对中原诸侯的竞争力,并具备与秦国争霸的实力。
也就是说,赵武灵王解决了赵国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国的竞争格局,胡服骑射的意义相当深远。同时,胡服骑射还影响了战国军事技术的转型,为秦汉骑兵的创建停供了一定的经验。
总结一下,胡服骑射本质上是一次以军事改革为核心来完成赵国在各方面深度转型并改变其生存格局的举措,其不仅是服装和战术上的模仿,更是务实精神的具体体现,和秦国的商鞅变法一样,都体现了战国时期列国变法图强的时代特征。
所以,不管怎么说,赵武灵王都是赵国甚至战国历史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如果其不死,历史可能还会产生无限可能
教育孩子是当下许多人都在解答的一个时代课题,越是竞争激烈,人们在教育上投入的金钱和时间就越多。但现实却是,许多人是投入越多,焦虑的情绪反而越严重。实际上,世上的任何事都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教育和练兵一样,最重要的不是强调纪律、说教,而是家长要和将军一样以身作则,用一个优秀的自己、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孩子。
读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带兵的将领有两种:一种是以纪律、制度来练兵,指挥军队作战;一种是将自己打造为军队系统的标准模板,以此来影响军队。
前一种人大多数只是史书中的一个名字,而后一种人却成为了人们持久讨论的名将,比如西汉的李广、大唐的李世民等。
对于李广,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评价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也就是,李广治军的最大特点是,将世俗对于一个标准军人的要求自己先做到,而且还要做到更好,以此来影响手下将士。所以,李广虽然一生不顺,到死也没有实现封侯的愿望,但这并不影响汉军将士和天下人对他的尊敬,所以李广自杀之后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怎么说呢,霍去病的人生是一种成功,但李广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战场上获取的军功和做人的成功只是两种不同维度的成功而已。
所以,真正的名将不仅是能力层面的领跑,更会以身作则来影响军队的士气,这一点,李世民就做到了极致。解读唐朝的创业史我们会发现,李世民在率军剪灭众诸侯的过程中经常是带队冲锋,甚至是侦察敌情、殿后这样的危险工作他都亲自来做,甚至在一次脱险回军营之后由于面部被尘土完全覆盖唐军守营的将士都没认出他来。
本质来说,唐军将士对李世民的支持不仅是因为他是秦王,又取得了让人仰望的军功,最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力量征服了众人。所以,那些跟随李世民征战四方的唐军将士被主帅所影响都有异常彪悍的精神力量,不管是名将李靖,还是李道宗和侯君集等人,在之后唐朝征服突厥、吐谷浑等的战争中的表现都是能力和精神力量的同时领跑。
李世民对大唐军事最大的贡献除了军功之外,就是通过个体的影响塑造了一个军事精英群,而贞观年间的军事胜利都是这些人所创造的。
因此,将军的第一要务就是做好榜样。同理,家长教育孩子最好的办法也是做好榜样,以自身的能量场来影响孩子。
据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中存在“镜像神经元”系统,这一系统使得观察到的行为能够直接在观察者大脑中产生类似的神经活动模式,从而促进模仿学习,尤其是儿童,其大脑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
所以,优秀的孩子都是被优质榜样影响的结果,而问题孩子的症结也往往能在他们的家长身上找到原因。也就是,孩子在学习和为人方面的得分只是一个结果,而父母的行为才是因。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你想要了解一个成年人,那最好的办法也是观察他们的孩子,因为,孩子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的往往是家长真实的行为模式。
教育这件事其实也和修行一样,要向内求,重要的不是你采用什么技巧、如何说教,而是家长自身首先要活出值得效仿的生命形态。
记得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新闻,说是有一对双胞胎在高考中都考了高分,都被名校录取,当记者采访问起他们为什么学习这么努力的原因时,他们表示,自己的爸妈就是那种爱读书、爱学习的人,他们家不仅有rkj.fuyinyewuduan.com物理设定的学习区,还有所谓的学习日,他们两人每次放学回家后都会交换学习笔记、交流学习心得。
这个新闻就完美论证了以上观点,优秀的孩子更多只是因为身后有优质的榜样。
不过呢,在进一步解析以上这个新闻案例后我们还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除了家长自身的影响之外,环境也同样重要。这一点,孟子的母亲就堪称人间清醒,她通过三次搬家、主动选择孩子的成长环境来影响孟子。在一个好的环境中,孟子即使再差也不会差到哪去。
孟子的成功更多是其母亲影响的结果 图源/剧照
但是呢,环境更多也是人所塑造的,所以,孟母的行为更多只是对“家长”这一角色的放大,她认为好的环境中的人都是孟子的“家长”,可以无形中影响孟子、塑造孟子的三观、倒逼孟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家庭教育中,孟母也常常以自身的行为来对孟子进行案例式说教,比如,孟母曾经当着孟子的面将织布机上未织完的布剪断然后对孟子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这是孟母通过自身行为示范主动给孩子传递有关价值取向,塑造孩子的三观。
还是那句话,优秀的孩子是家庭的应用场景的产物,始于他们的父母。家长自身的行为示范比任何语言说教更为有力。
以上的所有观点和案例子玉都是为了引出一个朴素的观点:孩子不会听从你的教导,但他们一定会模仿你的行为。所以,教育孩子这件事家长首先要做好自己,有自我进化和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意识,通过塑造优秀的自己来影响孩子。
对此,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学习习惯。如果一个家长能够主动放下手机,在业余时间多读书,那么孩子大概率也会拿起书本。这一点,许多人是进入了一个误区,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却要求一个完全没有自律能力的孩子做到,按照上文中所说的“镜像理论”,家长玩手wtl.fuyinyewuduan.com机的场景已经印在了孩子的大脑中,孩子怎么可能不对手机上瘾。所以,就不要总是批评孩子玩手机,首先你得要在对待电子产品的态度上绝对自律。
其次就是生活习惯。如果一个家长喜欢吃垃圾食品、不喜欢运动,那么他们的孩子大概率会将这一套模式复制。据有关数据统计,有规律运动习惯的家庭,其子女的肥胖率显著低于平均水平,还有,家长如果吸烟的话,他们的孩子成年后吸烟的概率是其他家庭的三倍。这就是子玉每次总是劝身边的朋友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吸烟、喝酒、打牌的核心原因,因为,你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给你孩子的大脑中撒种子,而这些种子迟早是会结果的。
还有情绪管理。据有关心理学者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以冷静、理性的方式处理冲突时,孩子会无意识地习得这种应对模式;反之,若父母经常情绪失控,孩子则容易发展出类似的反应倾向。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总是情绪失控的话会无形中影响一个家庭的磁场,如此,大人是财运不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问题。为什么古人总是强调家和万事兴,原因就在于此。
再就是品德层面。如果家长在面对不公平的事时能够勇敢站出来,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会被种下勇敢的种子。对于此,子玉说一个历史案例。五代的高平之战,后周禁军在战争刚开始时就发生了逃亡、投降事件,在关键时刻,皇帝柴荣是亲自冲锋,将勇敢二字诠释得是淋漓尽致,受此影响,赵匡胤和张永德等禁军将士的热情也瞬间被点燃,也冲入敌阵,顷刻间就扭转了战局。
对于这个历史案例,我们可以将周世宗看作是“家长”的角色,将禁军将士看作是“孩子”,“家长”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激发了“孩子”体内勇敢的种子。
当然,勇敢只是品德的一个层面,善良也是,而善良的品质也是家长自身的行为在孩子大脑中成像进而成为孩子基因的一部分。比如,我的外婆为人很善良,对待所有和她接触的人都非常好,也从不和人计较。这几年我越来越发现,我的母亲几乎就是我外婆的复制体,虽然她自己过得非常简朴,但对待人却非常大方,也不会刻意放大别人的缺点。
除了我母亲,我也在观察身边的人,感觉那些以前对待自己父母非常孝顺的人现在也收获了来自儿女的孝心,反之,那些对待自己父母态度不好的人现在大都是家庭矛盾重重。对此,我妈就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他的孩子可一直在旁边看着呢,你就等着吧。”
这就是影响的力量。
总之,教育从来不是要求,而是影响,教育之道无它,唯爱和榜样,真正觉醒的家长从来不改变孩子,只改变自己,父母优秀了,孩子大概率也差不到哪里去。也就是,家长通过自身的行为给孩子灌输一种正向的意识,让这种意识在时间的作用下逐渐转化为孩子的生存惯性,之后,孩子仅仅凭借这种正向的惯性就能迎来一个光明的人生。
写到这,子玉又想起了一次吃饭时一个同事所讲的一句让我记忆犹新的话:“我不想卷孩子,我只想卷我自己。”
现在看来,我这个同事确实算是觉醒者。
如此看来,教育根本就没有那么复杂,你把自己做好就行,如此不仅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还能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只要你是一个强者,一个优秀的人,孩子绝对会乐于模仿你,因为,人都有慕强基因。
另外,相比卷教育,子玉觉得有些东西其实比成绩更重要,那就是: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里的善良、融进血液里的骨气、清风拂面的温柔、刻进生命里的坚强。
可以说,这就是一个人的价值体系,需要从小就建立,而这些也是需要家长引导孩子来建立的。一个人在成年之前就建立了一套正向的价值体系并将之作为应对世界的标准,那么这个人以后大概率不会走什么弯路。
强者是人人都羡慕的对象,因为强者意味着高能量,这种高能量不仅能在现实的客观环境中兑现资源,更能通过在社交、事业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获取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但是呢,强者和财富一样都属于稀缺品,需要一定的智慧和努力才能拿到变强的结果。今天,就来聊聊如何变强这件事。
记得电影《教父》中有这么一句台词,原话忘记了,大概意思是,人不是生来就伟大的,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步变得不平凡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捕捉到这样一条信息:强者都是以时间为杠杆通过每日的细微努力最终堆砌为一堵名为“强者”的高墙,刀枪不入。
也就说,强者更多是刻意训练出来的。至于如何训练,这里先说一个概念,精神复利:精神复利是通过一种持续性的精神投资和自我提升来累积和增强个人精神力量和思维能力的概念。它强调通过日常的思维训练和自我反思来不断强化个人的精神信念和底层思维系统,从而提升整体的精神状态和思维质量。
可见,好的精神状态和高质量的思维系统才是强者的标配,而这些都是通过有意识地自我练兵训练出来的。
首先就是精神状态。通过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强者都拥有饱满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不仅使他们极具个人魅力,成为一个移动式的高能量场域,能够吸引更多的同频者,更重要的是,这种高能量还能赋能他们的事业,使他们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精神饱满、逻辑清晰、决策果断、意志力坚强。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人所有的一切都是自身的精气神换来的。
至于如何训练这种精神状态,也是有方法论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运动。运动不仅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体型,还能调节一个人的情绪,强化个人的意志。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心情不好时,来一次酣畅淋漓的长跑马上就会扫除内心的阴霾,持续而规律性的运动还会使一个人的意志变强,做事更www.fuyinyewuduan.com有韧劲,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积累,你的面相也会发生改变,因为,当你长时间保持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你的身体会记住这种状态,进而外显在你的面相上,从而将这种状态格式化。对此,大家可以看看军人的样貌。
更重要的是,长期坚持运动、健身还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加自信,这一点,子玉就深有体会,坚持健身六七年,明显感觉自己在人群中的状态更加自信和淡定。
其次就是读书。当你养成阅读的习惯,文字本身的能量也会塑造你的精神面貌,使你变得儒雅、睿智,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大家还可以尝试多去高能量的地方,或者多和高能量的人接触,因为:山川湖海的灵气会让一个人的身心舒畅,能量清澈,子玉每次在状态不对时就会选择爬山;高能量的人能用自己的超强磁场提高身边人的士气,让和他接触的人也保持乐观的状态。
都说圈子会决定一个人的认知,其实圈子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所以,大家也一定要对自己的圈子进行筛选,多接触那些高能量的人,尽量避免被低能量的人拉入情绪的深水区。
这里,子玉说一下自己的体会。我有一个朋友,人不坏,但是每次和他说话心情就会非常压抑,原因是对方时不时会说一些让我不高兴的话,不过,他也不是对我是这样,而是所有和他接触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每次和他见面回去之后总会郁闷几天。
所以,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凡是那些会拉低我能量状态的人,我只会和他们保持礼节性的往来,绝对不会深度接触,因为我深切明白,能量的本质就是财富和快乐。
除此之外,大家也一定要珍惜自己的低谷,因为,低谷是训练一个人内心状态的最好机会,当你一次次突破自己的心理极限变得更加强大之后,这种内心的力量也会外显在你的容貌上,无形中改变你的精神状态,所谓的面由心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对此,大家可以了解苏东坡的人生,他的那份淡然和豁达就是在一次次和命运的不公博弈之后所最终塑造的坚定而积极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另外,他能写出那种大格局高境界的诗词、能够觉悟也和长时间身处低谷有很大的关系。
而现实又是,人们都在逃避低谷,却从来都忽略了低谷的反弹力,那些没有认真对待低谷岁月的人必然无法享受更为高级的人生。
苏东坡从低谷中汲取了巨大的能量 图源/剧照
在训练自己的精神状态时,大家也一定要同时训练自己的思维,和训练精神状态一样,训练思维模式也是有方法论的,首先就是读书、写文章。可以说,读书是让自己变得智慧的成本最低的方式,只要你坚持读书,那么你的认知绝对会由量变发生质变进而达到顿悟的状态。如果能养成写作的习惯那就更好,因为,写作不仅可以强化对于知识的理解、消化,更能锻炼人的逻辑能力,为什么曾国藩资质一般,但最终却在学问层面能拿到一定的结果,就是曾国藩有这样的习惯:每日坚持读十页史书;每日作诗文数篇。
任何行为乘以三百六十五都能累积为一股巨大的势能。
在坚持阅读和写作的同时最好能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据有关研究显示,定期进行深度思考的人其大脑皮层厚度和神经网络连接密度都会增加,深度思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复利”。
对此,我们以王阳明为例,为什么他能创建心学,就是因为他在小时候就养成了深度思考的习惯,经过时间的累积然后在某一天就突然顿悟(龙场悟道),佛家所说的“积思顿悟”所强调的就是这个训练过程。
除了深度思考,我们还要学会复盘和反思,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对自己当天所上演的“剧情”进行回放、点评:对于做得好的地方要继续坚持和优化;对于做得不好的地方要进行深度分析,争取以后将其做好。
据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发现,每日坚持十五分钟反思、写作的人,在半年之后其决策能力会显著提升。典型就是曾国藩,其是通过坚持写日记的方式反思自己的言行得失,比如,没有做到寡言、没有做到清心寡欲等细节。
子玉后来也养成了每日反思的习惯,对于自己每天的行为都会进行复盘,包括言行举止等所有细节,这个反思的过程可以在散步时进行,可以在坐地铁时进行,也可以在睡前进行,自己根据现实情况来决定,总之一定要给自己当天的行为进行打分,以答好次日和以后的答卷。
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我猛然发现,自己不管在认知和做事层面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等于说,精神复利和市场经济中的产品复利一样,都会给我持续带来红利,这种通过小而持续的思维训练和认知提升本质是一个让我们的心智能力呈指数级增长的过程,每一次的学习、反思和思维训练注定都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会积累,并相互增强,最终产生远超单次努力的效果。
不管是对精神状态的训练和对思维的训练其逻辑都是一样的:通过长期的微小努力所带来的的细微变化最终堆砌成显而易见的变化、突破。
也就是说,微小却持续的认知提升,最终会通过时间放大为非凡的智慧与成就。
这里子玉还必须叮嘱一点,每个人都被过去所形成的惯性推动着前进,虽然我们通过反思和有意注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战胜过去的习气,但有时候还是会败于惯性,比如子玉虽然经常反思自己喝酒这件事,也经常提醒自己,但有时候也会被惯性所操控,进而喝多。所以,反思一定要彻底、精进一定要猛烈,即使偶尔打了败仗也不要放弃,要继续反思,直到彻底地战胜惯性。
精神复利注定是一场孤独而艰苦的持久战。
精进注定是一场孤独而艰苦的持久战 图源/剧照
还有,一定要在小事上训练自己,一个人做大事的能力根本上还是训练出来的,是通过对日常所碰到的小事的有意注意和对自己的刻意训练最终才具备了做大事的能力。
一定要记住,精神复利的本质不在于瞬间的突破,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微小积累中那些看不见的连接与洞察。就像溪水穿石不是靠一次性的力量而是长时间的碰撞一样,一个思维深邃、高认知和具备高决策能力的人也是通过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对每件小事的重视、思考和复盘训练出来的。
眼高手低的人注定成为不了强者。
最后,再将一句话送给大家:你的现实状态不是由你的想法所决定的,而是由你的存在状态所决定的抓牛网,所谓的存在状态就是你的精神状态和思维系统。
发布于:安徽省华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